近日,一則11歲男孩幫媽媽拍“遺愿清單”的消息,引發(fā)了輿論關注。
“有一天媽媽不在了,你怎么辦呢?”
“我也不活了……”
這是一年前,剛得知媽媽癌癥晚期時,10歲的小何給媽媽的回答。
一個10來歲的孩子,還是喜歡扎進父母懷里撒嬌的年齡,突然要面對可能失去母親的劫難,令人有揪心之痛。
小何的媽媽鄧靜,今年37歲,乳腺癌轉到肺,晚期。生命或將進入倒計時,值得敬佩的是,她勇敢地站了起來,開始了“遺愿清單”系列視頻的拍攝,為的是“給我愛的人們留下一些東西”。
也是她們一家人
一場愛的接力
6次化療、
乳房切除手術和25次放療
鄧靜的右腋下被掏空
不能拎重物
“肺轉以后,我偷偷查,
想知道我到底能活多久
結果一看,媽呀
3-6個月!
最多可能就 1 年!
我還躺著干嗎呀!”
崩潰之后,鄧靜想換個活法兒
今年1月開始
她在好友兒子的幫助下
開始了“遺愿清單”系列視頻的拍攝
她爬山、看海、學街舞
不理會他人目光;
她惡搞老公
與家人拍美美的照片
放聲大笑……
也有很多人私信鄧靜
建議她給孩子
多留下一些影像資料
而鄧靜想給兒子留下的
除了影像、相伴的回憶
還有媽媽努力的樣子——
“就算未來我不在了,
我也是陪著他的。
他看到媽媽在生病的時候,
都可以那樣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未來他遇到困難,
肯定也不會認為是太大的事情,
都能過去!”
父子間有過關于媽媽病情嚴肅的談話
身邊人都在說
“你媽媽現(xiàn)在生病了,
如果你惹她生氣,
媽媽就會不好”
小何身上
有了不同于大人的壓力
起初,小何不同意媽媽拍視頻
擔心會被同學看到
他態(tài)度的改變發(fā)生在
首條“遺愿清單”視頻上線后
鄧靜收到大量網(wǎng)友私信
有的是自己患病,有的是親人離世
鄧靜一一念給兒子
“你看,這個人就因為媽媽的視頻
有力量了,
他也有生的希望了,
這就是我做這個事情的意義”
小何的同學里
甚至出現(xiàn)了媽媽的“鐵桿粉絲”
還請求小何安排見面
那次,他“老自豪了”
可他沒有表現(xiàn)出來
因為“媽媽那天剛打完藥,
不是很舒服”
現(xiàn)在,拍視頻、接廣告……
如果能讓媽媽快樂
如果能延續(xù)媽媽陪伴自己的時間
小何都會認真對待
小何參與媽媽視頻拍攝,完成媽媽心愿:吃一頓孩子做的飯。
“媽媽要快點好起來。”
11歲的他
不會再說那句“我也不活了”
因為“媽媽說過
毛豆(弟弟)還那么小
我還要繼續(xù)帶毛豆?!?/span>
小何用電話手表拍下的媽媽和弟弟毛豆
小何腦海里總有這樣一個畫面:
“我們坐在車上
我把毛豆夾在中間
爸爸媽媽坐在前面
我們一起出去玩?!?/span>
11歲的他
還是愛一頭扎進媽媽懷里撒嬌
“媽媽,你要等我長大哦!”
“你活下來就是他們的希望”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和不計代價的,不少父母身患惡疾不久于人世之時,為了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會隱瞞病情。
可問題是,當父母遽然離世之后,缺乏心理準備的孩子又如何接受?一時的隱瞞,會不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這樣的“愛”是否太“自私”,會不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確實值得商榷。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鄧靜的選擇,無疑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母(父)子(女)一場,究竟應該給孩子留下什么?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答案或許會有很多,但如果能以某種精神力量激勵指引孩子勇毅前行,應該是父母們所希望看到的。讓孩子參與視頻拍攝,完成媽媽“吃一頓孩子做的飯”的心愿,背后更蘊藏著一片良苦用心。
無論能否戰(zhàn)勝病魔,媽媽都給孩子作出了最好的榜樣示范,在孩子心中深深植下堅強樂觀的種子。相信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遭遇困難時,都會浮現(xiàn)媽媽的身影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這樣的一份母愛,感人至深。
鄧靜寫給十年后自己的信
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自然規(guī)律,男孩媽媽用自己的方式給孩子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
在很多國人心目中,死亡是一個犯忌的話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觀念的進步,死亡話題漸漸脫敏。
近年來,一些高校陸續(xù)開設與死亡教育相關的課程,但基礎教育階段的生命教育,卻囿于種種因素限制不太會直接涉及“死亡”問題。
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直面死亡,更好地體會生命的意義,懂得珍惜生命。
小何說希望媽媽的抗癌藥進醫(yī)?!,F(xiàn)在,鄧靜每隔21天就要注射一次DS-8201,每次費用都在三萬元以上。這就像一座山,壓在家里每個人的心上。
11歲的小何不僅不會再說那句“我也不活了”,而且在磨礪中迅速成長起來,學會了積極面對生活。
而一些青少年之所以動輒搞極端走絕路,與缺少死亡教育、不懂得尊重生命的意義密切相關。換言之,能否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和途徑來開展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實乃刻不容緩之事。
在這方面,因勢利導的鄧靜無疑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啟迪我們要善于利用開發(fā)身邊的資源開展生命教育。
文章來源:綜合自《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2日第2版 版名:評論·時評(作者:胡欣紅 浙江省衢州二中教師)、央視新聞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shù)那闆r,請聯(lián)系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