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趙學勤)近日,第三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縣舉行,主題為“問題學生和問題教育”。論壇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昆明市第一中學宜良學校和宜良縣丑小鴨中學承辦,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科研院所和教育機構負責人,以及中小學校長、大中小學教師、醫(yī)務工作者、家長和學生代表1800余人參加活動。
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主席李鎮(zhèn)西在論壇上發(fā)布了《關于“問題學生及其教育的問卷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學生們遇到的最大困難集中在學習方面,尤其是考試和學習成績,同時還面臨心理和情感上的挑戰(zhàn),如被孤立、缺乏自信、溝通障礙等。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在習慣和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最為嚴重。心理和醫(yī)學專業(yè)人士指出,學生最常見的問題是情緒問題,其次是手機(游戲)上癮和厭學問題。社交障礙、抑郁癥、多動癥等問題也較為普遍。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學生的學業(yè),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造成負面影響。
報告指出,教師、家長及心理和醫(yī)學專業(yè)人士普遍認為導致問題學生出現的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其次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個人性格特質。大多數父母希望通過柔性的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呵護孩子健康成長。然而,由于家長觀點陳舊、教育方法單一、缺乏學習提升的意識與渠道,導致了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仍然選擇打罵或責罰等方式。
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校長劉長銘認為,諸類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價值觀的偏差。教育的增值應該體現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信心的提升、態(tài)度的轉變、精神的振奮、興趣的激發(fā)、動力的增強、特長的發(fā)展、眼界的開闊、目標的明確,乃至形成堅定的信仰。而教育的減值不應僅僅通過考試分數來衡量。
丑小鴨中學辦學至今已有13年,幫助了近3000名問題學生回歸社會。該校校長詹大年認為,問題的背后,往往是未被關注、未被滿足的需求。在他看來,對待問題學生,滿足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幫助比轉化更重要,共情比感化更重要,建構比改變更重要,保護比教育更重要。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表示,在養(yǎng)育和教育過程中,應尊重和順應個體心理發(fā)展的自然性,避免過度強加外在目的,以預防心理疾病的發(fā)生。孩子在小時候應多玩耍,足夠的運動有助于他們的睡眠和身體發(fā)育。進入小學后,學校應補充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部分,如教養(yǎng)和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建立。青春期是學習的關鍵時期,但也需要注意孩子的生理發(fā)育,避免因過度關注學習成績而忽視運動和生理心理平衡。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