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名錄 苗禾鳴,山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集團總校長,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第六、第七屆省政府督學。
他是儒雅的學者,更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從一所小學出發(fā),他僅用6年時間,就孵化出了擁有57所學校的大型教育集團,把優(yōu)質教育的種子,撒播到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等各學段學校,涉及不同辦學體制、不同合作模式。與省內12個地市的學校,省外包括云南、新疆等邊疆省份的5所學校建立了拉手幫扶關系;與1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4家教育局或學校締結了友好合作關系……
他就是山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集團這艘教育航母的“掌舵者”苗禾鳴。
從聯盟到集團,從鮮有人知到求合作者絡繹不絕,他帶領集團從0到1,從1到N,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從規(guī)模與數量上的“裂變”到文化與內涵上的“聚變”。
看得見需求:為基礎教育體制創(chuàng)新探路
1996年,苗禾鳴臨危受命,擔任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其間,他的多個創(chuàng)舉,都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沿。
比如,2006年,他大膽地提出了家庭作業(yè)“減負令”:一開始,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分別控制在半小時、一小時、一個半小時之內,作業(yè)量在學校網站公布,接受家長監(jiān)督。后來,干脆取消了一、二年級家庭書面作業(yè),同時開啟了“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的課堂改革。
2007年,在他的倡導和籌謀下,為五年級學生開設了一門特色課程——戶外課堂,一周時間內不上文化課,而是走進軍營、企業(yè)、農村、產業(yè)園,尋訪老濟南,參觀電視臺、機場……
與此同時,他還在全省率先開起了兒童哲學課、游泳課、形體課、陽光體育健身課、心理健康課……他對山師附小的育人目標有著清晰的定位:“為20年后的中國社會培養(yǎng)具有民主意識、科學精神、人文素養(yǎng)、國際視野的優(yōu)秀人才?!?/P>
然而,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的追求與優(yōu)質教育資源稀缺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矛盾聚集之下,均衡之路該怎么走?
苗禾鳴認為,教育公平的關鍵,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有效分配。
“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走向多元化,增加選擇性,拓寬辦學渠道,形成教育服務市場,提升教育資源的豐富度與輻射力。”20世紀90年代初,教育領域開始涌現出集團化辦學,苗禾鳴也邁出了探索的腳步。
他認為,通過集團化辦學,進行體制機制的創(chuàng)新,將優(yōu)質教育資源進行重組、分配,可以盤活資源,打破校際壁壘,使優(yōu)質教育資源保持平衡。而山東師范大學建立基礎教育集團,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優(yōu)質的教育培訓資源,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一整套科學的管理運行機制,這些都為集團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勁的保障。
2014年,山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集團開始籌建,僅半年時間,就在省內7個地市擁有了22所學校,覆蓋了學前教育到高中四個學段。苗禾鳴認為,集團的成立,遠不止于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也是對僵化教育體制的沖擊。比如,集團創(chuàng)新采用矩陣式管理:校部聯動,融合發(fā)展;縱橫交錯,職責對接。
實踐證明,與科層制管理模式相比,矩陣式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管理效能,加強集團與校園區(qū)互動,更好發(fā)揮部門專業(yè)引領和服務學校的作用。尤其是采取“集團聘、學校用”的方式開展新教師聘任,教師由“學校人”變?yōu)椤凹瘓F人”,根據學科、編制需求靈活調配,有效盤活了教師隊伍資源。
2019年,他提煉出了集團轉型的“六字箴言”:瘦身、強體、迭代。“瘦身”就是由科層制結構向扁平化結構轉變;“強體”就是由規(guī)模擴張型向內涵發(fā)展型轉變;“迭代”就是由管理組織型向資源平臺型轉變。一場新的變革,推動集團開始由數量上的“裂變”轉向文化與內涵上由N到1的“聚變”。
播灑下信念:高質量教師隊伍的成長密碼
“我們是一支名副其實的‘虎狼之師’!充滿激情,富有戰(zhàn)斗力!”
“忙并快樂著,累并充實著。”
采訪中,讓記者感受最深的,就是每個受訪教師激情滿滿、斗志昂揚的狀態(tài)。
這背后,離不開苗禾鳴在集團內創(chuàng)設的各種有效制度的驅動。
比如,為充分體現民主與尊重,從附小一直延續(xù)到集團的“學校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對年輕后備干部進行“多地域、多校區(qū)、多學段、多崗位、多學科”的培養(yǎng)模式。
再如,在集團校之間開展“聯學、聯教、聯研、聯考”的“四聯”優(yōu)質資源共享模式;新進教師都要在總校培養(yǎng)鍛煉1—2年之后,再分配至分校工作并進行跟蹤式培訓等。
在苗禾鳴看來,集團的發(fā)展秘訣除了制度,還有“文化+價值”引領的力量。教師業(yè)務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但在集團內營造一種“人心齊,風氣正,干勁足”的文化氛圍,才是深層次的推動力。
活力充沛的團隊,有效激發(fā)了集團直屬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完善學校管理、提高辦學質量基礎上,各校進一步思考文化建設:以校本課程、社團活動、課外實踐等為依托,進行特色活動、校本教材的研發(fā),提升學校特色發(fā)展力。
早在山師附小期間苗禾鳴為一位妻子懷孕待產的教師讓出了一套126平方米帶電梯的單位住房的行為就讓教師們深受感動?!斑@件事情,感動的不只是這一位教師,而是整個教師群體?!苯處熗趺粽f,十幾年來,類似的故事早就難以數清。比如,下午開會,苗禾鳴還會提醒那些需要到幼兒園接孩子的教師先走。
“有情有義地相處,有聲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當你被浸染其中,自然就會每天都能量滿滿?!蓖趺粽f,或許,這就是一種集團所特有的精氣神,是甘于奉獻,是情愿擔當,是銳意創(chuàng)新……
扶助薄弱校:在最需要的地方留下“帶不走的力量”
“到農村去,到最薄弱、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這是苗禾鳴從成立附小聯盟到發(fā)展為基礎教育集團以來,一以貫之的行動方針。
怎樣才能為合作校提供最適切的幫助?
苗禾鳴打出了“四個一”的“組合拳”:為合作學校提供一套好班子,一支好隊伍,一個好制度,一個好課程體系。通過3—6年的幫扶,為學校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力量。
“集團的新建校并非簡單地復制、粘貼,而是立足實際,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新路。”苗禾鳴認為,“集團既要形成共同的文化特征,又要形成不同的、具有自己特質的學校,多樣性是集團化辦學的不二特征?!蹦壳埃瘓F內80%以上的學校,尤其是基礎較弱的學校,均形成了相對成熟又各具特色的學校文化品牌。
在他的帶領下,集團走上一條從輸出優(yōu)質師資到輸出優(yōu)質管理模式的升級之路。
集團成立后開啟合作的第一所學?!轮萁洕_發(fā)區(qū)太陽城實驗學校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
據時任太陽城實驗學校校長李新征介紹,這所位于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學校,在建成之初就面臨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經費投入不足等重重困難。在苗禾鳴的鼓勵下,李新征結合區(qū)域教育實際,研究制定了包括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師培訓等全方位的辦學方案,展開了以“任務單達標”的教學改革嘗試,并很快帶領這所學校走出了發(fā)展困境。
2020年7月,根據協議,6年的合作畫上了句號,這所學校以看得見的成績交上了一份圓滿的答卷。
“能再續(xù)簽協議,延長合作嗎?”
面對當地教育局的續(xù)簽意愿,苗禾鳴還是堅持了集團辦學的初衷:“當我們集團的理念、文化和人文基因植入合作校以后,學校就會孕育出一種自我生長力,即使我們的人走了,已經形成的這種生長力是帶不走的。選擇離開,是因為還有更需要的地方在等著我們?!?/P>
堅守住教育規(guī)律:為生命成長服務
“做教育要守住兩條規(guī)律:一是遵循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反過來為社會發(fā)展服務;二是遵循人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反過來為人的生命成長服務?!边@是苗禾鳴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诖耍岢隽恕皩I(yè)、尊重、協作、卓越”的核心價值觀,而這一切最終指向即是“兒童立場”。
作為集團直屬校,齊魯實驗學校的“校長有約”活動一直深受學生喜愛。
在一次活動中,校長孫艷梅發(fā)現學生李秋鈺對中國歷史特別感興趣。于是,孫艷梅就鼓勵李秋鈺利用寒假多多積累、深入研讀,打造一個“學生講堂”課程,講給同學們聽。深受鼓舞的李秋鈺帶領小伙伴自主研讀、梳理教學點、設計教案、制作課件。僅僅一個寒假的時間,這支團隊就備出了14節(jié)課。
后來,她們成立了“齊魯·風云少年”工作室;在全校升旗儀式上,孫艷梅親自為工作室授牌。在大隊輔導員吳聰的幫助下,歷史團隊在五年級寄宿部開課5次,深受歡迎。
在集團合作?!獨v山雙語學校的校園里,有一個漂亮的“樹屋滑梯”。它的創(chuàng)意來源于一份少代會學生提案,讓提案的提出者梁家銘、馬圣航等激動的是:“夢想這么快就變成了現實!”后來,孩子們還結合語文課上剛剛學習的拍手歌,編出了“滑梯公約”。
在苗禾鳴看來,校本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精神名片,能否體現教育規(guī)律是基本要求。從齊魯實驗學校追求“看見每一個”,到歷山雙語學?!翱匆娙耍l(fā)現人,培養(yǎng)人,成就人”,都是對集團教育理念“教育就是服務”豐富內涵和育人追求的生動詮釋,也是集團教育質量一直呈上升態(tài)勢的內在原因之一。
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22年5月,山東師范大學以更高站位,率先在省內高校中打破附屬中小學校的“圍墻”,搭建附屬學校和集團辦學的協作機制,建立起新型的基礎教育一體化發(fā)展模式。
苗禾鳴表示,新的模式將打破內部壁壘,附屬中小學和集團校之間將毫無保留地分享教育經驗、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未來,基礎教育一體化通過協同形成的優(yōu)勢富集效應,必將推動成員校從個體優(yōu)秀走向群體卓越,這一“鏈式反應”將極大賦能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滿足群眾對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強烈愿望。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09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