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好讀者是怎樣煉成的

    ——《靜悄悄的革命》領讀手記

    發(fā)布時間:2022-12-07 作者:常生龍 來源:中國教育報

    ■“給老師的讀書會”系列⑩

    一不留神,我成了中國教育報“給老師的讀書會”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最初,讀書會的策劃者和我討論此事時,我心中不是太有把握。各地組織的教師閱讀活動很多,但大多數(shù)是學校層面、集團層面,或者由區(qū)域教科研系統(tǒng)統(tǒng)一組織的,參加閱讀活動的教師互相之間比較熟悉,有較為相近的教育文化,組織起來相對容易。中國教育報“給老師的讀書會”則不同,參加閱讀活動的教師來自天南海北,學科和年齡沒有任何限制,這使得讀書的群體具有鮮明的文化多樣性。要把大家組織起來,在一段時間里共讀一本書,暢談閱讀的感想和體會,提升閱讀的志趣,本身就具有諸多不確定性。

    但不確定的事情做起來才有挑戰(zhàn),才會讓自己更好地成長,我還是很勇敢地接受了這一挑戰(zhàn)。6月28日,我以“構建自己的閱讀體系”的演講為開場白,開啟了中國教育報“給老師的讀書會”,也開始了我對佐藤學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的領讀。

    錘煉閱讀團隊

    中國教育報新媒體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雖然“給老師的讀書會”的啟動很晚才推出,但仍然吸引了數(shù)百人參加,大家通過兩個微信群進行互動和交流。我的首要任務,就是設法將這個群體建設成共讀的團隊。

    第一,要有明確的目標或愿景。讀什么,讀了之后有怎樣的收獲,是我在選擇閱讀書目時反復斟酌的。之所以最終確定《靜悄悄的革命》,是因為這本書聚焦課堂教學改革,堅信“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而每位教師都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者、親歷者,有無盡的感受、體驗和經(jīng)歷,無論什么學科,無論任教哪個年級,都能夠從書中找到自己,汲取繼續(xù)前行的力量。閱讀的愿景和教師自身追求專業(yè)發(fā)展的需求同頻共振,讀書會自然就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了。

        第二,讓每個共讀伙伴都得到尊重。在團隊建設中,每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他人的欣賞、尊重、信任與平等,以及渴求合作共讀的真誠態(tài)度,是維系團隊關系的關鍵所在。這其中,作為領讀者要率先示范。共讀伙伴在微信群中書寫的文字、發(fā)出的聲音,我均認真閱讀,如果時間來得及,還會盡可能地予以回復;大家對共讀活動的各種建議,我都會認真聽取,讓每位教師在閱讀中的付出都能看得見。

    佐藤學將尊重學生、師生互動比喻為棒球的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如果把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我們在共讀活動中領悟佐藤學的教育妙喻,也在共讀活動中踐行這樣的教育氛圍。

    第三,及時回應共讀伙伴的各種問題和困惑。閱讀中的障礙或困惑,是閱讀難以為繼的緣由之一。我以英語學習為例提醒共讀伙伴表達、勇氣的重要性,并及時了解大家在閱讀中的各種問題,通過語音留言等方式加以回應,或方法引導,或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此同時,我也發(fā)動共讀伙伴暢談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為大家創(chuàng)設不同視角思考問題的路徑和方法,伙伴們普遍感到這樣的互動和回應信息量大,收獲滿滿。

    第四,創(chuàng)設讀書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臺。為了讓共讀伙伴的閱讀成果看得見,我們從共讀伙伴中招募了潘唯女、姚文靜、刁良彥、張梅等一批熱心為大家服務的教師,負責整理大家每天打卡的閱讀感悟,精選其中有特色、能給人啟發(fā)的感悟文章加以匯編,及時推送,讓大家在重溫閱讀過的篇目的同時,獲得新的體會和感悟。這些招募來的教師都非常用心,通過微信和每一個作者進行聯(lián)系和溝通,就文字的細節(jié)做進一步的商榷,每天都為大家奉上一頓精神大餐。即便這樣精挑細選,匯編成冊的電子文集《我們是學習共同體》,字數(shù)和頁碼也遠遠超過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大家愛不釋手,不少教師還打印出來留存。

    上述四個因素綜合施策,共讀團隊的凝聚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每天早上聽音頻、按時簽到,白天按照計劃閱讀,晚上撰寫閱讀感悟、和大家分享交流,成了教師們暑期生活中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

    提升閱讀品質

        在共讀活動開始前,我們曾做過一次小調研,了解教師在參加共讀之前是否已經(jīng)有《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是否完整地閱讀過。數(shù)據(jù)顯示,不少教師有書,但沒有閱讀過;讀過此書的教師中,大部分教師僅讀了其中的一部分,只有一小部分教師完整讀過。

    這樣的調研很有價值,讓我意識到引導教師們把書讀完是讀書會啟動階段最為重要的事情。我從大家每天打卡的文字以及在微信群中互動的內容中,仔細品味他們讀書時的一些特點,有兩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一些教師讀得過于認真,經(jīng)常在書中的一些字詞、某個概念的表述上“摳字眼”,不僅讓自己讀得很累,感覺困難重重,也往往“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二是就事論事的閱讀比較多,不能將作者所講述的教育現(xiàn)象、教育觀點與自身的教育實踐聯(lián)系起來,讀書和自身的教育活動不能建立起有效的關聯(lián),使得一些教師讀著讀著就失去了興趣,這也是導致半途而廢的緣由之一。

    基于上述發(fā)現(xiàn),我在每天的導讀中,重點做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斷地從宏觀層面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教育觀念,讓大家看到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教育思想;二是用一些鮮活的案例作為文本解讀的素材,像積木游戲背后的哲學意蘊、橢圓方程教學蘊含的教學邏輯、單擺的周期運動如何體現(xiàn)“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方式等,適切的案例所產(chǎn)生的思維潛移作用是巨大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教師們發(fā)現(xiàn)書中所講的事情,似乎就是自己課堂上、自己學校里發(fā)生的事情,書籍在教師的眼中活起來了,教師和作者的對話產(chǎn)生了,大家閱讀起來一個個欲罷不能,“把書讀完”這件事情基本上有了保障。

    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探索如何提升閱讀的品質,重點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激勵教師明晰閱讀目標,有勇于挑戰(zhàn)的勇氣。閱讀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休閑性的閱讀狀態(tài),以獲得資訊為主;另一種是“啃讀”性的閱讀狀態(tài),以增進理解力為目的。教師要把“增進理解力”作為閱讀的目標,在閱讀過程中的磕磕絆絆就是一種正常的狀態(tài),是大腦努力建構各種聯(lián)系、獲得新知的過程,也是促進自身深度學習的過程。讓教師們理解到讀書就是一種瞻望,就像在很遠的地方觀看一處景致那樣,最初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隨著不斷地靠近,它的各種細節(jié)逐漸清晰起來,我們對它的認識也不斷深化起來。

        二是促進各種對話的生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讀書的過程,本身就應該是讀者和作者之間主動對話的過程。優(yōu)秀的讀者,善于主動接收作者的表達意圖,形成默契與交流。當然,由于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在閱讀時可能會擔心對作者的意圖理解得不太準確,導致理解上的偏差,這個時候,共讀團隊的價值就體現(xiàn)出來了。讀者和領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也會產(chǎn)生很多對話,這些對話也是提升閱讀品質的關鍵。比如說,有的教師為了更好地梳理閱讀重點,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呈現(xiàn),從手繪到模板都有,很快就有教師發(fā)現(xiàn)了這種做法的優(yōu)點,在互動交流之后,把這種方法加以推廣,沒過多久,思維導圖在教師們的體會感悟中就開始頻繁出現(xiàn)了。

    三是著力梳理作者的思維脈絡,和自身的教學實踐建立關聯(lián)。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由小到大建構起了三個層級的改革路徑和方向:一是建設“潤澤的教室”,讓每個學生在這里都能獲得安全感;二是建設“登山型課程”,讓學生會用探究的方式解決一些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為他們走向社會奠定處理真實問題的基礎;三是打造共同促進學生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在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學校之間、家長及市民之間構建良好關系,實現(xiàn)密切協(xié)作和相互學習。如果有更多的教師、更多的學校理解了這樣的頂層設計,教育改革的成效就會有進一步的提升。

    養(yǎng)成閱讀習慣

    用21天的時間完成一本書的閱讀,能讓一位教師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嗎?我覺得不是很靠譜。在完成了《靜悄悄的革命》的閱讀之后,我們這個共讀團隊沒有停下來,而是選擇相關的書籍,將“給老師的讀書會”延續(xù)了下來。目前已經(jīng)完成《教師閱讀那些事兒》《教育的目的》的共讀活動,正在開展《核心素養(yǎng)與學習的變革》的共讀。每一季的讀書會,都有不少新的教師加入,讀書會的隊伍越來越壯大,讓我們從中看到了教師閱讀的力量,意識到教師閱讀真的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只有堅持不懈地閱讀,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讓閱讀和平時吃飯一樣成為很自然的事情。我自己從2006年開始堅持每周讀一本書,寫3000字左右的讀后感,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算是養(yǎng)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從中收獲了許多。我認為,良好的閱讀習慣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能選擇有益的書籍的習慣。人生苦短,書海無涯,要“增進理解力”,就必須要會選書,在有限的時間里多讀有價值的書。當然,這也是建立在有一定量的閱讀基礎之上的。

    二是堅持有規(guī)律地閱讀的習慣。給自己定一個期限,在這段時間里要完整地讀完一本書,只有堅持下來,不給自己找借口,才會慢慢地習慣成自然。

    三是堅持寫作的習慣。讀和寫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互為依存,不能分割。閱讀的成效和收獲,要通過書寫,能夠用語言文字邏輯清晰地表達出來,才能讓自己、讓別人看得見。

    四是堅持表達的習慣。書寫出來的新的體會和感悟,要通過博客、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fā)送出來,和他人展開對話和交流,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fā),豐富自己對作品的認識。

    我領讀的中國教育報“給老師的讀書會”,正在這幾個方面的習慣培養(yǎng)上著力。希望假以時日,一批優(yōu)秀的閱讀者能夠從中脫穎而出。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副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07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免费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潮,中文字幕高清无码18勿进,免费老熟妇牲交大全视频中文,国产一级 片内射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