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同時也帶來網絡謠言快速滋生傳播的副作用?!吨袊嗄陥蟆方账鞯恼{查結果顯示,近40%的大學生受訪者曾受到網絡謠言的負面影響;同時,超六成大學生受訪者表示愿意成為網絡謠言的“粉碎機”,以社會謠言辟除、知識科普為己任。
網絡謠言的危害不容忽視,可能引發(fā)網絡暴力、經濟損失、危害身心健康或人身安全等一系列嚴重后果。部分網友或許認為某個謠言與己無關,選擇置之不理。然而,長此以往難免出現“破窗效應”,袖手旁觀的態(tài)度也可能成為謠言傳播的助推劑。伴隨抵制網絡謠言教育的開展,一些大學生開始有意識地參與到破除謠言的行動中,通過提高素養(yǎng)、積極發(fā)聲,共同維護健康、和諧的網絡環(huán)境。
提高網絡素養(yǎng)是粉碎謠言的第一步。大學生應掌握正確的網絡使用方法,加深對網絡空間運作方式的理解。具體而言,他們需要熟悉各種媒體平臺的特點和規(guī)則,搜索、篩選、評估信息可靠性、真實性和權威性的方法論,以及了解一定的網絡安全常識,學習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只有具備了這些技能和知識,才能更好地阻止謠言跑贏事實,守住網絡傳播的基本底線和要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大學生不僅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也是信息傳播的主動參與者。信息在網絡中的傳播變得異常便捷,謠言亦然。然而,網絡中流傳的信息,很多是未經核查、來源不明、真實性存疑的。因此,看到不確定的信息,不要輕易轉發(fā)和定論。要擺脫“拿來主義”的思維模式,以批判性思考,詳盡了解和分析相關事件,并結合學科專業(yè)特長,形成自己的判斷。一方面要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網絡渠道,為更多的人傳遞事件真相;另一方面應借助平臺的反饋或舉報渠道,讓謠言無處藏身。此前,中山大學組建了一支以在校大學生為主要成員的“辟謠特工隊”,利用大數據技術,針對網絡傳播影響較廣的謠言,多學科跨界撰寫200余篇具有影響力的辟謠文章,替網絡空間激濁揚清。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網絡上“人人都有麥克風”,但言論自由不等于無道德地散布、傳播謠言。作為大學生,既要理性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維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又要避免發(fā)表不當言論,淪為謠言的傳播者和制造者。
互聯網不斷發(fā)展演變,民法典、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相關法律也隨之跟進,對造謠、傳謠的處罰、量刑予以明確規(guī)定。但對于大眾來說,單純的法律條文往往枯燥乏味。大學生可以采用多種生動鮮活、易于接受的方式,講解網絡謠言危害和造謠、傳謠的法律懲處,例如將實際發(fā)生的案例融入媒體報道、社區(qū)和學校的普法教育中。通過講述真實事件,讓謠言的危害和造謠傳謠的后果可知可感,提高公眾的法治意識。
消除網絡謠言,大學生群體大有可為。不論是聲情并茂普法講法,讓大眾知法懂法,還是挖掘事件真相,傳播準確信息,都有益于從源頭上徹底粉碎謠言的傳播,不妨多多益善。
(作者系廣州市青年聯合會委員)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05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