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眨著眼,月兒畫問號;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彩虹來架橋。童真的心中總有數(shù)不盡的“為什么”和奇思妙想。
科學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教育強國、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至關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多次發(fā)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黨的二十大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tǒng)籌安排。今年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各地各部門和中小學全力探索,推進科學教育發(fā)展,務求取得實效。
做好加法助力“雙減”
“滾鐵環(huán)是利用了穩(wěn)定重心的原理,鐵環(huán)滾動的方向和持續(xù)性都取決于手腕的力度?!薄爱斝硇D時,旋轉的葉片將空氣向下推,竹蜻蜓升上天空?!薄衲曛星?、國慶假期,在湖南省科技館參加“老游戲、大科學”活動的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
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系統(tǒng)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支撐服務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fā)展,并明確,通過3至5年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地。
為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湖南省專門制定實施方案,強化保障,統(tǒng)籌專項資金29.6億元,用于中小學校課后服務設施建設和維修,校園里,一、二年級增設“科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五至八年級單列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拓展中小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推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
像湖南這樣的探索在各地接續(xù)涌現(xiàn)。加強科學教育成為更好助力“雙減”,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廣西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助力構建中小學科學教育國際化發(fā)展新格局。廣西打造“科創(chuàng)筑夢”線上平臺,實現(xiàn)813所鄉(xiāng)村學校、10萬名師生共享優(yōu)質科普資源,研發(fā)200多項科學課資源包,服務全區(qū)近2000所學校,開設3000余門科學課程,并在“一帶一路”沿線約4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學校推廣應用。
北京科技大學積極探索高校引領中小學科學教育模式。該校依托3個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90個國家、省部級科研平臺,積極舉辦“i科學”公益行動、科學嘉年華、公眾開放日等活動,面向中小學生開放實驗室及科研教學設施,組織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5年來,兩萬余名大學生走進鄉(xiāng)村中小學開展公益科普。
上??萍拣^加快優(yōu)質資源整合,推出“科普進五個新城”,整合全市資源并精準輸送到各個區(qū)的學校、社區(qū)中。上??萍拣^還和故宮、敦煌研究院等場館合作推出“科技與文化融合”系列課程,創(chuàng)造多樣教育體驗。
“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就要為他們提供更多手腦并用、開展科學創(chuàng)新活動的機會。”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表示,接下來,要持續(xù)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突出綜合性實踐性,增強實驗環(huán)節(jié),強化以探究為重點的科學教學。
多措并舉提質升級
在北京市育英學校,樓道里幾名學生圍在一起,中間最高的竟是一個“人體模型”。學生正對模型的各個臟器“下手”。
這樣不怕把教具弄壞嗎?育英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于會祥告訴記者,一直以來,育英學校提倡“教具寧肯用壞,不能放壞,更不要擔心學生破壞”。學校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科技苑,共有30余件科技互動室外實驗裝置,同時還建設了30余間綜合科學創(chuàng)意實踐教室。“要讓學生無論在科技苑還是在教學樓,都能隨時動手探究實踐,發(fā)現(xiàn)其中的科學奧秘,不斷提升科學素養(yǎng)?!庇跁檎f。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育英學校考察時強調,希望同學們從小樹立“科技創(chuàng)新、強國有我”的志向,當下勇當小科學家,未來爭當大科學家,為實現(xiàn)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
諄諄囑托,激勵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
在《意見》中可以看到提質路徑。《意見》明確,實施“校內科學教育提質計劃”重點項目,保質保量完成教學和實驗課規(guī)定動作,并拓展科學實踐活動,特別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國家隊”已經開始行動。
2002年起,中國科學院聯(lián)合中宣部、教育部等六部委開展“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走進大中小學。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大力實施“科學與中國”科學教育計劃,推動科普資源向科學教育資源轉化。中國科學院聯(lián)合教育部,打造面向青少年學生的科學公開課,已推出的90節(jié)課程網絡直播觀看量超1.6億人次。今年,又以“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推動“科學與中國”再出發(fā),讓更多中小學生與院士面對面交流。
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發(fā)動全國科技館、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教工作者協(xié)會、科普教育基地四大系統(tǒng),開展科技工作者志愿服務進校園、科教資源進校園、科技活動進校園、學校學生進科技場館和教師科學素質提升五大行動。2022、2023年發(fā)布推廣創(chuàng)新后備人才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模式通知,部署開展省級“英才計劃”和高??茖W營。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整合相關資源與項目,共同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培訓,夯實科學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師資基礎。
上述舉措力度之大,從2023年下半年的培訓安排上可見一斑。7月中旬到8月下旬,依托12所師范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地方分院及院屬單位,12期“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敝行W教師培訓在12個城市舉辦;7月中旬至8月中旬,啟動“館校合作中小學教師科學教育實踐能力提升”項目;8月中旬到9月下旬,啟動重點科普活動骨干教師交流活動……
科學教育提質升級已進入快車道。
各方合力打造特色教育
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2022年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講了。
這是航天員王亞平第三次進行太空授課。2013年6月20日,作為神舟十號乘組成員的王亞平在航天員聶海勝和張曉光的配合下,在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了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近年來,隨著我國航天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xi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單位共同支持下,“天宮課堂”授課頻次越來越高,已經成為我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后的保留項目,在千萬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質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方面齊抓共管、凝聚合力,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科學教育,讓學生有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
在2023年“全國科技教育鄉(xiāng)村行”走進云南省的活動中,國家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徐世球把科學演繹成“舞臺劇”,點燃了在場學生的科技熱情;在海底深處的奧秘國際大洋發(fā)現(xiàn)計劃(IODP)第400航次“船—岸連線”科普直播課上,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任健和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張彥成通過直播,帶領學生們“沉浸式”體驗了巖芯鉆取、處理、分析的全過程……
不僅如此,自然資源部每年舉辦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科普微視頻大賽、優(yōu)秀科普圖書評選推介等活動,在“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等主題日,面向中小學生同步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自然資源部還聘任了66位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與科技部聯(lián)合命名了32家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為中小學科學實踐提供支持。
越來越多的力量與智慧匯集,為中小學生打開通向科學世界的大門。
全國婦聯(lián)聯(lián)合多部門啟動“科普進萬家行動”,邀請院士、航天員為家長和兒童講授科普知識,吸引1000多萬人次參與;聯(lián)合中國科協(xié)開展“我和媽媽學科學”活動,覆蓋26個省份211個市縣;與教育部共同推出“科學教育·開啟探索者成長之旅”等系列課程,吸引線上線下200余萬人次觀看。
共青團中央大力加強少先隊員科學教育,在每周一課時少先隊活動課程中,專門安排科技類專題活動,組織少先隊員在全國500余家科技場館開展“科學(家)故事我來講——紅領巾講解員”活動;在校內外廣泛開展“紅領巾科技小社團”“爭當創(chuàng)新小達人”等實踐活動,組織少先隊員積極參與豐富的科技體驗活動。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15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