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訊(記者 項佳楚)新時代如何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的實施要注意哪些問題?為滿足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理論的學習需求,11月7日下午,由教育科學出版社主辦的“引導學生投身于勞動人民的生活——《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新書發(fā)布會”在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舉行?;顒影ㄐ聲l(fā)布、經驗分享、專家對話等內容。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小學教師、學生和家長百余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是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闡述勞動教育理論的書籍,是蘇霍姆林斯基結合在帕夫雷什中學多年工作的親身經歷,從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方面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勞動教育的影響、實施勞動教育的手段和途徑進行了全面細致的闡述。書中的材料和所闡述的方法會對教師實施勞動教育給予實質性的幫助,有助于廣大教師在各自的工作實踐中完成勞動教育的任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殷長春致辭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殷長春在發(fā)布會上致辭。他說:“蘇霍姆林斯基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其教育思想被譽為‘活的教育學’,在我國得到廣泛和持續(xù)的傳播。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勞動教育的影響、實施勞動教育的手段和途徑的思想和經驗,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研究和挖掘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對我國加強勞動教育十分有益,有助于我們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土視角和本土經驗。”
教育科學出版社社長李東致辭
教育科學出版社社長李東在致辭中說:“黨和國家已經在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需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如何在學校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則需要更多研究與探索。《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是關于勞動教育的經典之作,在堅持立德樹人、推進‘五育并舉’的時代背景下,本書的出版更具有特殊的意義。通過回溯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觀點與具體實踐,可為當前中小學的勞動教育開展提供諸多有益的啟發(fā)和借鑒?!?/p>
《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一書的出版策劃人、教育科學出版社綜合編輯部主任祖晶回顧了引進出版蘇霍姆林斯基系列教育名著的經歷,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我國得以廣泛傳播,尤其是對中小學老師產生深遠影響的原因。祖晶介紹,教育科學出版社以傳播國內外先進教育思想和理論為己任,業(yè)已成為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出版和傳播陣地。蘇霍姆林斯基結合在帕夫雷什中學多年工作的親身經歷,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對勞動教育作了全面細致的闡述,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一書是對以往著作中散見的有關勞動教育思想的系統(tǒng)整合,是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經典之作。
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校長高峰表示,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為該校推進勞動教育帶來了很多啟發(fā);《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的出版,對每一所學校、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家長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讓孩子在勞動中成長具有重要的價值。他介紹了玉泉小學開展勞動教育尤其是創(chuàng)設農場課程的實踐探索。玉泉小學在延慶區(qū)基地開發(fā)了50畝的農場校區(qū),農場課程已經成為學校課表里的一部分。每個學期,同學們在農場校區(qū)開展為期一周的農場課程,種菜、爬樹、做豆腐、包包子……同學們在農場里體驗春種秋收、動手勞作、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高峰校長認為,實現(xiàn)勞動教育的途徑有很多種,“農場課程”是其中一種,這種模式在勞動教育中具有時空的開放性和資源的豐富性,有利于實現(xiàn)理想中的勞動育人功能。農場課程與其它勞動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向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生存、生活和生產環(huán)境,一個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存世界、走進生活的場景,以“親臨、親觸、親做、親悟”為原則,打開了兒童與世界的通道,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里獲得經驗、促進成長。
教育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鄭豪杰主持專家對話,圍繞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啟示和借鑒、我國勞動教育政策演變的歷史脈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和育人價值、勞動教育對培養(yǎng)高素質勞動者的作用以及中小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方法路徑等問題與專家們進行了探討。
專家對話
國際蘇霍姆林斯基學會理事肖甦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原著的寫作背景。她說,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最想表達的是對勞動的態(tài)度和認知,其次才是對勞動本領的掌握。其倡導的勞動教育不是勞動技能教育,而是以“德”為出發(fā)點,強調勞動是一個人全面發(fā)展的基礎。很多學校將勞動教育理解成技術、技能上的教育,其實是不全面的,勞動教育是為了德育服務、為了培養(yǎng)健全人格服務的。通過勞動的各種形式去培養(yǎng)人才是學校應該做的。
教育部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曾天山指出,勞動教育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活、生存教育;二是職業(yè)啟蒙價值;三是聯(lián)通了“工作的世界”或是“勞動的世界”。此外,勞動還培養(yǎng)了集體主義精神,體現(xiàn)了分工合作精神,所以勞動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包含了深刻的育人價值。加強勞動教育可以解決四個“不”的問題(即不愛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不尊重普通勞動者),讓年輕一代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形成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chuàng)造偉大的社會風尚。同時還要將勞動形態(tài)向上延伸,加強智力勞動的含量,提升教育的境界。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盧曉東從哲學的視角闡述了對勞動的本質理解。他認為,蘇霍姆林斯基是以真正的教育家姿態(tài)去把握教育的本質,在《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一書中所提出的“認識性勞動”等概念的理論價值、將勞動的整個過程呈現(xiàn)給學生的做法以及把學生帶到工業(yè)化的前沿等理念對人工智能時代加強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值得當下教育工作者們深度挖掘。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教育中心副主任曲霞從培養(yǎng)高素質的勞動者的角度闡述了如何解決勞動觀念上的問題、勞動精神的問題和勞動能力的問題。她還說,勞動教育既有滲透德智體美各育的作用,也有整合各育的功能。因為勞動是五育中唯一通向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的教育,它要整合引導大家創(chuàng)造性的把所學的知識、養(yǎng)成的情感投身到社會生活中,勞動教育是滲透、整合和辯證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反復強調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就是一個很好的整合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一書共分五大章節(jié),分別是:第一章“對年輕一代進行勞動教育是學校的重要任務”、第二章“為了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而對學生思想施加直接影響”、第三章“學生的腦力勞動是進行熱愛勞動教育的手段”、第四章“認識性體力勞動是進行熱愛勞動教育的另一種手段”、第五章“生產勞動是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和在道德上成熟起來的重要途徑”。
[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9年07月出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