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沒有一名教師被“挖墻腳”,幾乎無一人輟學,把身處困境的農村教育,辦成了湖南省委書記口中值得推廣的“瀘溪經驗”。瀘溪教育成功的經驗是什么?
從“教育立縣”到教師隊伍建設,到縣域教育均衡發(fā)展,讓人感受最深的,是瀘溪咬定目標不放松、堅定不移發(fā)展教育的定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事業(yè),是一項投入大、見效慢的事業(yè),想從教育發(fā)展中要政績,多半面對的會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但瀘溪一屆屆領導班子達成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共識。而正是因為這“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最終促成了瀘溪“教育立縣”發(fā)展觀的形成。
瀘溪發(fā)展教育的定力,首先體現(xiàn)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教師是教育發(fā)展的第一資源,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發(fā)展的基礎工程,這個道理不言自明。對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而言,破解優(yōu)秀教師進不來、留不住、干不好的困局,無疑是關鍵,瀘溪振興鄉(xiāng)村教育的關鍵正在于此。瀘溪在全國率先實施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制度,提高教師待遇,整合各方資金,解決教師住房問題,讓教師收獲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但瀘溪的做法又不止如此,瀘溪留住教師的關鍵在于,營造人人受尊重、個個有地位的尊師重教氛圍,留心留人。這樣的案例舉不勝舉,給勤勉踏實工作的有為教師以位子,讓有為者有位;增強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從縣委領導到教育部門都沉下身子,走進教師群體,給予教師體貼細致的關愛,讓外地教師也能感受家的溫暖,尊師重教落到了實處。
瀘溪發(fā)展教育的定力,還體現(xiàn)在城鄉(xiāng)學校的均衡發(fā)展上,該縣十多年來不強行撤并一所學校,在此基礎上統(tǒng)籌資源配置,辦好每一所學校,實現(xiàn)優(yōu)質均衡,讓孩子們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
把握方向不迷茫,咬定目標不放松,艱難困苦不動搖,真抓實干不折騰,奮力拼搏不懈怠,與時俱進不落后——“教育立縣”過程中的種種心路歷程,慢慢在該縣積淀為一種定力。當一個個新問題浮現(xiàn),瀘溪人憑著這份定力,一次次選擇了他們認為“對的方向”——廉租房建進校園解決鄉(xiāng)村教師住房難問題;只在三中、五中等大校建禁毒室,而不是按照文件要求每校都建;根據(jù)實情將“青年教師必須要有三年支教經歷才能評職稱”改為“先評再補后聘”,且支教、送教都算……一個個創(chuàng)新之舉,解決了一道道難題,疊加而來,便匯聚成瀘溪教育改革的成果。
做什么不是問題,問題是怎么做,做到何種程度,如何做細、做實——這就是“瀘溪經驗”給我們的啟示。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10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