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15歲初中生講述現(xiàn)在的孩子為什么不愛讀書的視頻被大量轉發(fā),引起熱議。對此,該初中生給出的答案是,“因為玩得不夠多,見得不夠多”,并以親身經(jīng)歷為例,講述了自己因在見識世界的過程中找到了學習英語的意義,產生了興趣,改變了原來死記硬背的方法,在學習上終于有了質的突破。
不得不承認,視頻中的初中生雖然年齡不大,卻有著獨立思考的意識和頗有見地的覺察,其觀點也得到不少網(wǎng)友的認同。正如有評論所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看多思,在實際生活中自己形成的見識更加珍貴,人還是要靠內驅力進步的”。
的確,一個人的成長固然體現(xiàn)于肉眼可見的知識的增加、閱歷的豐富、智識的提升,但其前提是心靈的覺醒。唯有內心深處涌動向上生長的力量,才能在見多識廣中保持愛讀書、善學習的習慣,成為名副其實的終身學習者。
需要注意的是,有少數(shù)聲音將這名初中生的切身感受泛化解讀并炒作為所謂讀書無用等。得出如此結論,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狹隘的讀書觀,他們并未聚焦教育的根本和新一代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功利的讀書觀,大多將讀書作為求取“功名”的捷徑。謀求個人利益無可厚非,然而一旦未達到預期,例如考學不成,或階層躍遷失敗,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歸咎于書,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顯然屬于錯誤歸因。
而升維讀書觀,重新審視讀書的價值,才有望更好地適應當下這個時代。其實,在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完善知識結構之外,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讀書還是為了抵御各種信息干擾,保持內心的專注。只有學會借助各種圖書資源,善用優(yōu)質教育資源,才能真正讀有所得,學以致用。無論是解決長期困惑自己的問題,還是解決社會、國家乃至民族當下或未來面臨的問題,其中都深深蘊含著讀書的意義。以如此讀書觀為牽引,才是學習之法,也是教育之道。
升維讀書觀,會看到學習的多種途徑和豐富樣態(tài),做名副其實的終身學習者。成長的路徑不止一條,讀書只是學習的一種方式。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迅速發(fā)展而長大的孩子,心中各有所愛,學習各有偏好,專業(yè)各有所長。放下唯手不釋卷才是讀書、唯記讀書筆記方有所得的執(zhí)念,相信不管是紙質閱讀、電子閱讀,與人交流還是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只要孩子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就能達到精進自我、提高能力的目的。
升維讀書觀,也是在回歸教育常識,讓教育切實發(fā)揮育人的效力。相較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資匱乏環(huán)境中長大的父輩而言,“00后”“10后”更有個性,更渴望得到尊重、自立自主。教育好當下的孩子,既考驗家庭和學校的育人合力,又需要父母和教師具有較強的教育藝術與教育智慧。在面對一些孩子不愛看書的行為時,少一些灌輸和指責,多一些共情和激勵,讓他們從死記硬背、題海戰(zhàn)術中解脫出來,從持續(xù)叩問生活的意義入手,無疑更容易引導他們實現(xiàn)心靈層面的覺醒。
實際上,孩子有較多的機會去玩、去看世界,是在與外界建立連接,逐漸樹立并錨定人生的目標。外出旅游見世界也好,在虛擬世界中求知解惑也好,當孩子有了問題意識,有了學習動力,有了責任擔當,知道為什么而奮斗,就會把讀書當成習慣,有志于學,潛移默化中也會把服務他人、奉獻家國作為成長的牽引力。
由此可見,升維讀書觀,重塑學習觀,糾偏教育觀,恰逢其時。當我們多以平等、尊重、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支持、幫助、成就他們,當越來越多的孩子懂得了讀書的意義,不再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自我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讀書,假以時日,他們一定會回報社會以驚喜,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國之棟梁。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20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