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破解兒童成長與養(yǎng)育的現(xiàn)代性迷思

    ——《童年人類學》的啟示與價值

    發(fā)布時間:2024-03-27 作者:王曦影 來源:中國教育報

    《童年人類學》是一部鴻篇巨制,中文版600多頁,捧在手中像一塊厚厚的磚頭。雖然不認識這本書的作者——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戴維·蘭西(David Lancy)教授,但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名可愛而又執(zhí)拗的研究者。這一大部頭的問世,起因是他的一時之勇。

    2002年,美國人類學頂刊《美國人類學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刊登了一篇題為《人類學家為何不喜歡兒童》的文章。該文指出,人類學家雖然在人類星球的各個角落做研究,但卻一直忽視或者錯誤對待童年。作為一名孜孜不倦研究兒童數(shù)十年的人類學家,蘭西覺得被這一論點深深冒犯了,他隨即寫了一篇詳盡的反駁文章,不料《美國人類學家》卻以評論文章超出字數(shù)限制為由拒絕發(fā)表。蘭西愈挫愈勇——既然文章不能發(fā),不如將其擴充成一本書。寫著寫著,就成就了這部宏偉巨作。

    《童年人類學》這部著作雖然厚重,但是可讀性非常強,可謂一本童年研究的百科全書。這部著作是童年研究系統(tǒng)綜述的集大成者,收集、分類且剖析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下兒童生活的人類學研究成果,不僅涉及生育、養(yǎng)育、教育、游戲、工作等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運用生命周期的視角關(guān)注了胎兒、嬰兒、幼兒、少兒直至青少年發(fā)展的全部歷程。蘭西寫作該書旨在促進兒童研究者之間的相互了解,問世之后,這一著作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作者的預(yù)期,為廣大的人類學者、教育學者、社會學者、普通父母,甚至每一個關(guān)心兒童的人,提供了一扇了解兒童的精致窗口。這部著作的英文第一版出版于2008年,第二版問世于2013年。2015年,《童年人類學》榮獲美國圖書館學會“杰出學術(shù)著作獎”。2023年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簡體中文版歷經(jīng)7年的出版打磨,終于在國內(nèi)眾多學者的期盼下面世了。

    怪異社會與村莊社會對峙下的兒童養(yǎng)育

    《童年人類學》反復(fù)引用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喬·亨里奇(Joe Henrich)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怪異社會(Weird Society)?!肮之悺边@個詞語由如下五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拼湊而成:西方的(Western)、受過教育的(Educated)、工業(yè)化社會的(Industrialized)、富裕的(Rich)、民主制度下的(Democracies),將五個首字母W、E、I、R、D放到一起就是Weird——怪異。通常,西方社會常常與發(fā)達的、先進的、民主的、現(xiàn)代的等溢美的形容詞緊密相聯(lián),蘭西通過這一語詞的運用,制造一種閱讀上的反差,帶有強烈的批判性視角,揭示了對人們習以為常甚至奉為寶典的、精密育兒的兒童養(yǎng)育實踐的迷思。

    與怪異社會相對立的存在是村莊社會,或者用蘭西的話來說,“世界上的其他社會”。兩種社會在文化上有著極大的區(qū)別,前者是“珍視幼兒/兒童”,后者則是“尊崇長者”。在這兩種不同文化的影響下,怪異社會形成以兒童為中心的精密養(yǎng)育(intensive parenting)方式,村莊社會則崇尚長者的權(quán)威,采取全村育娃的放養(yǎng)模式。

    精密養(yǎng)育方式要求父母把子女養(yǎng)育放在家庭發(fā)展的首要位置,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父母需要全面安排、管理和規(guī)劃子女的人際交往、學業(yè)發(fā)展、游戲時間和課外活動,需要陪伴他們、傾聽他們、糾正他們、幫助他們做好準備,確保他們走上“經(jīng)濟成功”的美滿人生。然而,這一備受推崇的育兒模式的核心特征是父母,尤其是母親,圍繞著子女團團轉(zhuǎn)。蘭西認為,這樣的養(yǎng)育方式把家庭變成了一個類學校的機構(gòu),父母成為孩子們“耐心的教師”,祖父母的育兒智慧被棄如敝屣,父母迷信育兒專家,一律照書養(yǎng)娃。這一育兒方式非常艱巨,也是過度組織化和商業(yè)化的,養(yǎng)育的核心目標變成了對子女的全方位投資,以幫助他們?nèi)〉酶偁巸?yōu)勢并獲取成功。目標明確而又單一的養(yǎng)育方式制造了家庭的緊張氛圍,強化了父母的焦慮,對父母提出了無限的時間和精力要求。尤其對于母親而言,完美母親的話語將母職神圣化,將母愛與子女的安全依戀緊緊捆綁在一起,母親將這一觀念內(nèi)化,對自己進行持續(xù)不懈的規(guī)訓和行為審查。

    村莊社會的兒童養(yǎng)育不僅松散而且松弛,父母在育兒中的核心功能大幅消解,母親的角色被大大削弱,父親的角色有時完全消失,全村育娃成為一種常見的兒童養(yǎng)育方式。希拉里·克林頓的《舉全村之力》這本書似乎制造了孩子集家人和鄰居萬千寵愛于一身的錯覺,但村莊社會中的全村育娃更多的是一種務(wù)實主義的安排,誰有空誰就去照顧孩子。育兒活動的場域從核心家庭擴展到整個村莊,哥哥姐姐、祖父母、年紀大的孩子、親屬、村莊中的其他成員都有可能成為代理父母。兒童被教導(dǎo)尊重權(quán)威,被期望快速成長,學步兒的核心地位很快被嬰兒替代。村莊里平坦的開放區(qū)域成為兒童成長的“母地”(mother ground),成人們遠遠注視,極少干預(yù),很少教導(dǎo),孩子們在此嬉戲成長,哥哥姐姐們在玩耍的同時漫不經(jīng)心地照看著嬰兒和學步兒,文化傳承在自然而然中形成。

    蘭西通過詳盡描寫村莊社會各種松散的兒童養(yǎng)育實踐,指出很多我們深信不疑的做法都是兒童養(yǎng)育的現(xiàn)代性迷思。當父母成為孩子的僅有照顧者,各種科學育兒書籍又要求父母提供互動的、親密的、一絲不茍的、全方位的教養(yǎng),難怪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人選擇不生或者少生。他還進一步指出,如果村莊中人人都可以成為代理父母,但又人人不負責任的話,對于兒童成長也不是一個最佳的安排。兒童養(yǎng)育的重擔不能壓在母親一個人的肩膀上,父親、養(yǎng)父母、祖父母都一樣有能力做好兒童養(yǎng)育的工作。21世紀的孩子怎么能過得更好呢?蘭西的答案是,“只要有一個相當稱職且體貼的人全面負責,家庭周圍具有愛心、智識以及奉獻精神的幫手越多,孩子們就會過得越好”。

    兩種文化下的多元童年

    蘭西的英文原著書名除了《童年人類學》作為主題之外,還有三個特別生僻的英文單詞作為副題,意思分別是小天使、附屬品、調(diào)換兒(cherubs,chattel,changelings),指出了在怪異社會和村莊社會中不同的童年形象。在怪異社會,孩子們珍貴如“小天使”,在村莊社會里,孩子只是“附屬品”“調(diào)換兒”。雖然表面看來,“附屬品”“調(diào)換兒”遠遠不如“小天使”的地位那么誘人,但是蘭西通過對村落童年的民族志的全面分析,質(zhì)疑和挑戰(zhàn)了當代心理學和教育學中關(guān)于兒童發(fā)展的很多觀念。  

    在精密養(yǎng)育下成長的“小天使”們既甜蜜溫暖又苦不堪言。他們從小就知道,父母對他們寄予“出類拔萃”的厚望,替他們規(guī)劃了一條筆直的陽光大道。他們一出生就被視為一個“空容器”,父母和老師們熱衷于教導(dǎo)他們“恰當?shù)乃伎?、行動和感受”,把他們變成充滿內(nèi)驅(qū)力和自制力、順從守紀律而又追求卓越的學生。他們經(jīng)濟上無用,情感上卻無價。他們的生活可能很富足,但精神卻不快樂。即便參與游戲,他們的父母也要付費讓他們學習,還得習得一系列被設(shè)計完善的游戲規(guī)則。他們“擁有權(quán)力,卻沒有自由,也不承擔責任”。隨著教育的拉長和結(jié)婚的推遲,他們的童年越來越長,越來越被學業(yè)霸占,他們很少參與雜務(wù)課程,缺乏生活技能,即便成年,他們也不愿意離開父母的溫柔巢穴。即便走上工作崗位,他們也很少給父母提供經(jīng)濟回報。珍視幼兒、將兒童視為“小天使”的文化,剝奪了兒童的自主性、獨立性和能動性,削弱了他們在觀察模仿中探究學習的能力。父母刻意將兒童排除在成人文化的許多方面,他們受到了過度的保護和溺愛,他們成為書呆子,他們受到各種慢性病和心理疾病的困擾,他們變成了巨嬰。

    村莊社會里的兒童形象與怪異社會的“小天使”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們在觀察和模仿中學習,于無聲處完成文化傳承。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習得社會行為準則、了解等級秩序,體會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兒童的世界通常沒有成人的參與,而成人的生活一覽無余地在兒童眼前展開。他們擅長捕魚、劃槳、刺繡等各種雜務(wù)技能,知道自己要為家庭作出貢獻,并早早運用自己掌握的生活技能獲取食物和照顧弟弟妹妹。他們的童年很短,他們常常需要在工作和娛樂、工作和上學之間作出權(quán)衡。他們在自然環(huán)境中如魚得水,可到學校卻呈現(xiàn)出嚴重不適和無能為力。

    蘭西濃墨重彩地對村落兒童進行勾勒并不是要制造一個遙遠兒童世界的浪漫想象,而是力圖深描怪異社會中被過分保護和溺愛的兒童形象與村莊社會中兒童在叢林中自食其力形象之間的強烈反差。例如蘭西在書中提及的一個例子,拉丁移民家庭的孩子每晚花幾個小時給芭比娃娃太陽鏡貼上價格標簽,怪異社會中產(chǎn)階級的孩子們則會在玩具反斗城對這些太陽鏡挑挑揀揀。蘭西也詳盡列舉了村落兒童可能面臨的各種困境:營養(yǎng)不良、街頭流浪、艾滋感染、養(yǎng)家糊口、遭受綁架和暴力等等。當怪異社會的父母習慣于與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村莊社會的兒童與成人之間的互動常常是接受指令、訓斥和體罰。最令人詫異的反差莫過于,怪異社會的孩子富足而不快樂,村莊社會的孩子盡管遭遇眾多不幸,但他們的抗逆力很強,明顯更加快樂。

    本書對我們的啟示

    雖然蘭西在寫作本書時一直將美國當作怪異社會的代表和批判的稻草人,但該著作對于理解快速變遷的中國都市社會下的親子關(guān)系、兒童成長與教育有很多啟發(fā)。

    作為普通父母的讀者們,至少可以從該書中得到如下幾條寶貴意見:第一,精密育兒不應(yīng)該是養(yǎng)育子女的金科玉律,母親不應(yīng)該是唯一的照顧者,父親也應(yīng)該積極參與共同養(yǎng)育。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尋求所有能夠?qū)ふ业降耐庠B(yǎng)育好孩子,又不放棄自己在養(yǎng)育過程中的主導(dǎo)地位。第二,過度保護和溺愛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父母要學會放手,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孩子擁有選擇的自由,并學會承擔責任,掌握充分的生活技能。第三,兒童有玩耍的權(quán)利,我們的兒童學業(yè)壓力太大,要給孩子更多的空閑時間,讓孩子在自然情境中游戲,讓孩子在模仿和假裝游戲中學習。

    《童年人類學》一書對推進中國童年研究的發(fā)展也有著重要的啟示性意義。長久以來,中國的社會科學將兒童視為研究的客體,很少去觀察兒童的生活、傾聽兒童的聲音、了解兒童的想法,更不要說透過兒童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研究者需要審視西方主流文化的精英育兒模式,探索符合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兒童觀。兒童應(yīng)該是童年文化的自主創(chuàng)作者。研究者可以和兒童一起開展研究,而不是居高臨下對兒童進行研究,這是《童年人類學》給予我們的寶貴啟示。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27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guān)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免费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潮,中文字幕高清无码18勿进,免费老熟妇牲交大全视频中文,国产一级 片内射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