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如何演化到全國科技熱的?
在中國,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追求一直伴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近幾年,科技更是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當然,這與中國經濟發(fā)展到了新的階段有直接關聯。2018年,中國的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達到近1萬美元,中國經濟要想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只能靠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離不開科技,這已經形成共識。這是當前全國出現科技熱的經濟邏輯。
不過,科技演進的歷史不僅僅是經濟邏輯。人類的科學發(fā)現、技術發(fā)明究竟是如何演化的,它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通常不會在專業(yè)課程和教科書中探討,因為專業(yè)課程和教科書主要是傳授科學技術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和過程,更不要說對科學和技術史的整體梳理了。吳軍博士的新作《全球科技通史》幫助我們從歷史視角思考科學和技術的過去與未來,非常值得推薦。
吳軍在清華園長大。他從清華附中考上清華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士學位和電子工程碩士學位,之后留學美國,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曾在谷歌和騰訊工作,具有中美高科技企業(yè)的豐富工作經驗,目前在位于硅谷的由他參與創(chuàng)立的一家投資基金工作,專門投資初創(chuàng)的高科技企業(yè)。在此之前,吳軍已經出版了眾暢銷書,包括《數學之美》《浪潮之巔》《文明之光》《智能時代》等。應該說,他寫《全球科技通史》,既有他的學科背景,也有他在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中獲得的直接感悟。
科技的歷史感是一種什么體驗?
《全球科技通史》講述的是人類科技發(fā)展的歷史,覆蓋了從人類文明最早的石器時代到當前的信息和生物時代的漫長歷程。吳軍把人類的科技發(fā)展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遠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 現代科技。雖然不少近代科技的內容在高中階段有講授,現代科技的內容在大學階段有講授,但是我們通常是把這些內容作為知識來學,作為知識點來記,我們并不一定了解、更不懂得它們是如何產生的,是在什么背景下產生的,更不知道它們的影響。這些影響大多不是發(fā)現者和發(fā)明者自己所能預料的。至于遠古科技和古代科技,我們知道得就更少了。
閱讀這本書,讀者可以從中獲得很多啟發(fā)。首先,我們可以從中獲得科技的歷史感。我們會從歷史中受到啟發(fā),對當前的事件產生不同一般的想象,從歷史中獲得新的視角。比如,今天我們對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驚嘆不已,我們對人工智能的潛在功能寄予無限的希望,我們很容易以為這些都是史無前例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你會對歷史有一種新的感嘆,對今天的科技多一份思考。比如,你會對電報的發(fā)明(第一次從華盛頓向巴爾的摩發(fā)報)感到震撼,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使得一般性信息的傳播速度比人(或馬)更快。你也會對電的發(fā)明帶來的廣泛影響感到驚嘆,沒有電,就沒有電梯,就不可能有高層建筑。手機作為信息傳輸工具是電報電話的延伸,而人工智能能否像電一樣對人類文明產生類似甚至更大的影響,只有放在歷史中我們才能欣賞和評價。
稀有組合:科學歷史+技術歷史
《全球科技通史》是一本有關科技歷史的書,內容既包括科學,也包括技術。有關科學歷史的書不少,但是把科學歷史和技術歷史放在一起講的書就很少了。這對中國讀者來說,吸引力就很大,因為我們對“科技”這個詞習以為常,使用頻率可能超過“科學”這個詞。科學和技術兩者密不可分,同時兩者也有區(qū)別??茖W是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技術是對改造世界有用的發(fā)明。近代以來,中國為了追趕西方,著眼點大多在技術和工程方面,因為只有工程和技術可以直接帶來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強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科學的興趣來源于科學對技術的推動力量。其實,不僅當前如此,一百多年前的洋務運動時期也是如此。雖然這種功利主義取向為全民學習科學和技術提供了強大和主要的動力,但是縱觀科學和技術發(fā)展的歷史,我們發(fā)現這種動力只是一個方面,并非全部。認識到科學和技術兩者的關系和不同,是我們從讀科技史中獲得的另一個啟發(fā)。
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科技發(fā)展有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單純科學發(fā)展的時期(古希臘)),有單純技術發(fā)展的時期(中國古代),有基于科學發(fā)展技術的時期(工業(yè)革命時期),也有科學和技術交織發(fā)展的時期(當今)。區(qū)別科學和技術的一個意義是幫助我們認識到功利和非功利的不同。為了生存和發(fā)展是功利的。由于技術大多是為了生存和進步,所以技術是功利的。而科學就不一定。一方面,科學可以用來推動技術的發(fā)展,所以科學有功利的一面。我們對科學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功利的一面。另一方面,科學也有非功利的一面。科學是人類為了理解宇宙和自己。幾乎所有革命性的科學發(fā)現,當初都不出于功利,而是為了滿足人的好奇心。有些發(fā)現后來很有用,有些至今仍然無用,甚至永遠都沒有用。但是沒有這些科學,就沒有人類文明的今天。
中國教育中最缺乏的是什么?批判性思維!
從《全球科技通史》中獲得的第三個啟發(fā)是科學方法論在科學發(fā)現和技術發(fā)明中的重要性。這本書重點介紹了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的方法論。我們都知道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6)對現代科學的基石性作用。但牛頓說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這個巨人就是提出科學方法論的笛卡兒。笛卡兒不僅影響了牛頓,而且一直影響到今天。
科學方法論的起點是“懷疑一切”。馬克思也把“懷疑一切”作為他的座右銘。吳軍把笛卡兒的科學方法論概括為五條:
?提出問題。
?進行實驗。
?從實驗中得出結論并解釋。
?將結論推廣。
?找出新問題。
近代科學與古代科學(古希臘)的區(qū)別是重視實驗。而實驗的前提是提出好問題,起點是懷疑一切。這種科學方法論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批判性思維,是目前中國教育中非常缺乏的。從我們的教育體制中走出的學生,雖然會解答很難的題目,但是不會提出好的問題,他們在心理上不敢懷疑,在方法上不善懷疑。沒有科學方法論就沒有科學技術的今天,這是科技歷史的邏輯,更對當今中國有現實意義。
我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院長期間(2006—2018),著力在本科教育中推動通識教育。通識教育一般是引入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課程。我也這樣做,但是除此之外,我還積極推動對自然科學的課程做出改革,其中的一個舉措就是開設了兩門新課程——“物理學簡史”和“生命科學簡史”。物質科學和生命科學各自發(fā)展演變的脈絡和規(guī)律以及對社會的影響不但非常有趣,而且能幫助我們理解科學的本質。但是這些內容并不包含在標準的物理和生物課程中。引入這兩門新課程是大學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嘗試。
我相信,人們對科學和技術的興趣一定會引發(fā)對科技歷史的興趣。吳軍博士的《全球科技通史》將帶你走進人類科技歷史的長河。(錢穎一 清華大學資深教授、經濟管理學院前院長,西湖大學校董會主席)
《全球科技通史》
吳軍 著
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4月出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