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新中國成立70年: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發(fā)展歷程

    發(fā)布時間:2019-10-24 作者:李慶豐 張慧 來源:《北京教育》雜志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學教學方法經歷了一系列改革,大致經歷了學習與借鑒時期(1949年—1956年)、探索與停滯時期(1956年—1978年)、恢復與發(fā)展時期(1978年—1999年)、深化改革時期(1999年至今)四個時期。通過梳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發(fā)展歷程,有助于我們認識這一歷史時期大學教學方法發(fā)展的歷史軌跡,總結歷史經驗,對今后大學的教學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改革;發(fā)展歷程

    教學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大學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教學方法是否適合直接關系到大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本文從大學教學方法歷史演進的角度,對新中國成立至今這段歷史時期大學教學方法的發(fā)展歷程進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發(fā)展路徑進行總結,希望通過反思大學教學方法改革歷程中曾經出現(xiàn)的錯誤吸取教訓,總結成績并繼續(xù)發(fā)揚和運用,以期對我國大學教學方法今后的發(fā)展提供幫助。

    引言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大學教學方法改革已經有70年的歷史,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發(fā)展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fā)展相類似,同樣與政治和經濟等形勢緊密相關。本文將我國大學教學方法自新中國成立至今的70年發(fā)展歷程劃分為四個時期,劃分依據參照了潘懋元先生關于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分界。第一時期是學習與借鑒時期(1949年—1956年),這是我國向蘇聯(lián)學習,進行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第二時期是探索與停滯時期(1956年—1978年),中蘇關系破裂,從“教育大革命”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的22年,這是探索新中國經驗的開始,期間走了不少彎路,出現(xiàn)停滯狀態(tài);第三時期是恢復與發(fā)展時期(1978年—1999年);第四時期是深化與改革時期(1999年至今),其中以1999年“擴招”為分界點,分為精英教育時期和大眾化時期兩個階段[1]。本文的結構按照不同歷史時期的形勢與背景、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特征展開探討,并對改革路徑加以分析總結。

    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歷史回顧

    1.學習與借鑒時期(1949年—1956年)

    一是形勢與背景。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就此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局面,建立起由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國家的教育事業(yè)開始為人民大眾服務。但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原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制很大程度上與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不相適應,在總結我國優(yōu)秀教育經驗的基礎上,還要積極吸納和借鑒別國經驗。此時,美國對新中國采取封鎖、打壓的措施,國內反動勢力仍有殘留,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嚴重阻礙了新政權的發(fā)展。但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積極支持的態(tài)度,并且蘇聯(lián)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總結了大量成功經驗,新中國向蘇聯(lián)學習成為必然趨勢。

    二是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特征。國家積極制定有關教育的方針和政策,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方法為理論與實際一致,人民政府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學法[2]。要求對注入式等舊的教育方法進行改造。1949年12月,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指出:建設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區(qū)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經驗,借助蘇聯(lián)教育建設的先進經驗[3]。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開始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教育模式,無論是教學理論還是教育體制都進行效仿和學習,大學教學方法也依照蘇聯(lián)的特點開始改革。為培養(yǎng)新中國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國家創(chuàng)辦了中國人民大學。為了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教學經驗,學校邀請大批的蘇聯(lián)專家來中國人民大學進行指導,不僅參與授課、編訂教材、培養(yǎng)教師,而且還幫助制定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該時期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人民大學的教學方法[4],在全國范圍內產生重大影響。當時最為基礎和核心的就是“講授法”,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講授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當時學校的教學水平。這一時期還要求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尖銳地反對資產階級的思想,揭露資產階級各種理論的反科學性和反動性[5]。

    綜合而言,這一時期我國大學教學方法主要有兩個特征。第一,單一性。該時期僅注重對基礎知識的傳授,注重教師在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忽視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教學出現(xiàn)嚴重的灌輸現(xiàn)象,這可能與照搬蘇聯(lián)經驗有關。第二,階級性。我國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出發(fā)點是正確的,強調在學習蘇聯(lián)經驗的基礎上吸取過去教育中的有用經驗。但受當時政治局勢的影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處于完全對立的狀態(tài),無產階級思想指導下的教學方法被認為是正確的、科學的,國外的教學方法被認為是錯誤的、反科學的。我國對國外的教學方法采取強烈批判的態(tài)度,認為其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蘊含著反動的教學思想,嚴重阻礙我國教育的發(fā)展,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產生巨大危害。而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教學方法大多是向外國學習借鑒而來,尤其是民國時期受實用主義思想影響而產生的教學方法,如陶行知的教學方法、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法等在這一時期都遭到批判和打擊[6],過去的教學方法和經驗難以繼續(xù)應用和發(fā)展,即使是合理的部分也被拋棄和反對。這一時期的大學教學方法改革極大破壞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

    2.探索與停滯時期(1956年—1978年)

    一是形勢與背景。在學習借鑒蘇聯(lián)先進經驗的過程中,我國意識到完全依賴別國的經驗會與自身的實際發(fā)展相脫節(jié),存在一些弊端,因此開始嘗試探索獨立發(fā)展的社會主義道路,相應地在大學教學方法方面也進行了探索。這一時期,我國經歷了“反右運動”“大躍進”“教育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多重打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停滯不前。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實現(xiàn)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偉大轉變,面對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提前完成,社會中出現(xiàn)盲目樂觀的心態(tài)。1958年,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指引下,發(fā)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教育界則是一場“教育大革命”,使得教育質量嚴重受到損害,教育發(fā)展出現(xiàn)極大問題。1961年,國家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總結“教育大革命”時期的經驗教訓,認識到勞動時間過長、教學質量下降等問題,對教育政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嚴重挫傷,教育領域更是遭受巨大損失,學校被迫停課,學生失去正常接受教育的機會,科研機構被撤銷,教學質量嚴重下降,教學秩序混亂。這一時期造成了中國長時間的文化斷層、人才斷層,許多教學方法也就此中斷。

    二是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特征。1958年《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到: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7]。《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還提出: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應當成為中等以上學?!捌毡楹徒洺5姆椒ā?,提出“必須把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每個學生必須依照規(guī)定參加一定時間的勞動”[8]。這一方針政策強調教育為生產實踐服務,增加了勞動在教育中的比重,很大程度上擠占了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針對學習與勞動相結合的教學內容出現(xiàn)了“學行法”“形象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反對單純的“講授法”,強調現(xiàn)場教學與專業(yè)生產相結合。其中,“學行法”提出三個結合,即專業(yè)生產與專業(yè)教學相結合;專業(yè)生產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教學、科研與生產相結合。這都是對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體現(xiàn)。但是,該時期過分強調勞動生產不僅影響了原有的教學秩序,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而且還嚴重阻礙了大學教學的正常開展。

    綜合而言,這一時期我國大學教學方法主要有兩方面特征。第一,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趨勢。學習蘇聯(lián)時期,講授法是最為基礎和核心的教學方法,較為關注教師的“教”,但這一時期重視學行結合,將教學方法視角轉向對學生發(fā)展的關注。第二,強調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其與照搬蘇聯(lián)的教學方法不同,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提出的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避免出現(xiàn)教學與實際脫軌的問題,開始嘗試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教學方法,但是在實際過程中,過于重視勞動生產,反而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3.恢復與發(fā)展時期(1978年—1999年)

    一是形勢與背景。1977年恢復高考,不僅加快了對人才的培養(yǎng),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我國教育體制的恢復和重建,為社會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提供制度化導向。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決策,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引導人們走出“教育政治化”的思想誤區(qū)[9],認識到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此后,中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教學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鄧小平提出,要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獲得了極大的解放,廣泛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積極引進國外優(yōu)秀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國外教育理論的引入為我國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參考依據,國內教育思想的發(fā)展也為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指導,教育領域呈現(xiàn)出嶄新的發(fā)展局面。

    二是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特征。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的教育理論共同發(fā)展,我國在借鑒國外先進教學理論和經驗的同時,積極發(fā)展基于我國現(xiàn)實情況的教育理論。這一時期,我國學習了許多先進國家的教育理念,如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和贊科夫的發(fā)展性教學理論等[10],有助于我國教育界學者了解國外教學理論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同時,國內學者也積極探索具有我國特色的教學理論,如邱學華的主體性教育思想等,在大學教學中也產生重要影響,促進我國大學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改革。

    綜合而言,該時期的大學教學方法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繼承與借鑒并舉。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照抄照搬蘇聯(lián)的教學經驗得到了一些教訓,在這一時期就更加注重對我國教學方法特色的關注,能較為妥當?shù)靥幚砗脟庀冗M教育理念與我國自身教育理論之間的關系,同時能夠處理好過去的教育方法與現(xiàn)實教學現(xiàn)狀之間的關系,恰當?shù)剡M行大學教學方法改革。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對我國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我們必須適當吸收和采納,結合自身情況加以改造和創(chuàng)新,否則也不利于我國大學教學效果的改善。第二,更加重視學生的發(fā)展。國外大量先進的教學思想和經驗為我們提供了新思路,開闊出新的研究視角,該時期的大學教學方法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從知識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轉向關注學生心智等方面的發(fā)展。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相互作用,如果只關注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將違背教育教學理念的本質。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應放在學生的學習方面,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素養(yǎng)和能力。第三,科學性。該時期大學教學方法更具科學性的特點,不只是在借鑒或結合實際的基礎上選擇教學方法,還重視以教育基本理論和教學方法等理論作為指導,同時借用其他學科的視角看待問題,用科學、客觀的思維看待和改革大學教學方法。我國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不斷試驗和推行,科學性逐漸加強,有利于教學方法改革的深入發(fā)展。

    4.深化與改革時期(1999年至今)

    一是形勢與背景。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在借鑒國外先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大力推進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1999年的高校擴招政策使我國高等教育實現(xiàn)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快速轉變,同時伴隨出現(xiàn)大班授課教學互動性差、重知識輕實踐等問題[11],對大學教學方法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在綜合國力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已經獲得了很多成就,但是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在教育體制、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特征。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控制課堂講授所用學時,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將推動多媒體輔助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積極推進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等[12]。2007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倡導啟發(fā)式教學,注重因材施教[13]。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差異,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同時提出要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和因材施教,積極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14]。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帶來極大的改變,出現(xiàn)了碎片化學習、個性化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式,學習者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這不僅為學習提供了便利,而且還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推進。

    綜合而言,該時期的大學教學方法主要有三個特征。第一,信息化。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教育技術手段也不斷推進,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促使教學方法與時俱進,與先進技術相融合,教學方法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有利于改善教學效果。第二,綜合化。大學教學方法得到了很大的豐富和補充,不僅有講授法、啟發(fā)式、參與式,而且還出現(xiàn)了探究式、討論式等新的教學方法,它們互為補充,促進大學教學的發(fā)展。第三,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該時期的大學教學方法強調減少講授時長,多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時教育技術的發(fā)展也極大促進了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fā)展,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中心地位。

    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路徑分析

    一是教學方法的功能:單一性到全面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教學方法的功能呈現(xiàn)出由單一性到全面性的轉變趨勢,具體分為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三個階段。早期教學方法的功能較為單一,只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15],這很大程度挫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以外活動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各方面的協(xié)同發(fā)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意識到僅掌握理論知識不足以應對復雜的社會,開始強調對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等方面的能力。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和發(fā)展,受到新時代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理念的影響,人們明白知識與能力不能夠等同于素質,開始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高等教育更應當承擔起責任和義務,用發(fā)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學生,用靈活、包容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與差異。教學方法的功能從單純掌握理論知識轉為情感、技能和認知等方面的共同發(fā)展,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同時為國家培養(yǎng)和輸送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二是教學方法的理念: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改革歷程中,大學教學方法的理念經歷了學習與借鑒時期以教為中心,到探索與停滯時期開始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到恢復與發(fā)展時期更加重視學生的發(fā)展,再到深化與繁榮時期以學生為中心的變化過程。這一理念的轉變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表現(xiàn),代表了學生主體地位的日益凸顯和強化,學生學習方式也從被動接受灌輸轉變?yōu)榉e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體現(xiàn)了由傳統(tǒng)教學方法向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的變化[16]。

    教學活動包含了教與學兩個方面,教師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學生發(fā)揮著主體作用,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學,因此樹立以學為中心的理念就必須將學生放在中心地位,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感受[17]。第一,教師要多給予學生一些自學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自學的機會和權利,通過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第二,以學為中心并不代表弱化教師的作用。教師應當發(fā)揮好教學、輔助的作用,在課堂中調動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以便學生獨立參與學習活動時,同樣能夠獲取知識、掌握技能、自我管理和調節(jié)[18]。第三,樹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觀念,要求教師尊重不同學生的性格和特點,接受學生的差異,注重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挖掘學生的潛能,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身心健康成長。

    三是教學方法的依據:政治需要到促進人的發(fā)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依據呈現(xiàn)了從政治需要到促進人的發(fā)展的轉變。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受到政治形態(tài)的影響,高等教育需要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促進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當時,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體制,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受到了嚴格的限制,甚至成為階級斗爭的工具,為無產階級服務成為當時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唯一依據。當時,即使是值得保留和發(fā)揚的教學方法,如陶行知的教學方法,因為其受到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都會遭到批判和打擊。20世紀80年代,國外人本主義等思想傳入中國,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關注和重視人的價值,并且認識到高等教育是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緊密相連。因此,高等教育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培育社會責任感,不斷促進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yè)大學文法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新中國70年大學教學改革的實踐邏輯及發(fā)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BIA19019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70周年:回顧與前瞻—潘懋元先生專訪[J].重慶高教研究,2019(1):5-9,2.

    [2]趙昌木,徐繼存.我國課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顧與前瞻[J].課程?教材?教法,2002(1):3-10.

    [3]張鑑佐.孔丘的治學、教學精神和教學方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78(4):28-33.

    [4]闞紅柳.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中國人民大學辦校興學歷史經驗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7(3):138-148.

    [5]溫敬超.1949-1976:我國教學方法的演進[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6]王嘉毅.從移植到創(chuàng)新—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學論學科的發(fā)展[J].教育研究,2009(1):25-30.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EB/OL].(1958-09-19)[2019-01-11].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5/70293/70312/4830733.html.

    [8]教育大革命[EB/OL].[2019-01-12].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99%E8%82%B2%E5%A4%A7%E9%9D%A9%E5%91%BD.

    [9]余小波,范玉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思想的演進[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10):1-8.

    [10]高天明.二十世紀我國教學方法變革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1.

    [11]楊興林.大學本科教學方式的回歸與創(chuàng)新[J].重慶高教研究,2017,5(2):3-9.

    [12]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EB/OL].(2005-01-01)[2019-07-1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4/200507/8296.html.

    [13]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2007-02-17)[2019-8-1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761/201001/xxgk_79865.html.

    [1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9-07-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5]汪麗梅.我國教學方法改革的歷程、經驗與方向[J].教學與管理,2010(1):5-7.

    [16]楊小微,胡雅靜.從“以教定學”到“為學而教”:中國教學走向現(xiàn)代化的4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8):9-24.

    [17]陸國棟.我國大學教育現(xiàn)狀與教學方法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3(23):42-44.

    [18]冷余生.從講授為主到自學為主—論我國大學教學方法的歷史性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2):63-69.

    《北京教育》雜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免费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潮,中文字幕高清无码18勿进,免费老熟妇牲交大全视频中文,国产一级 片内射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