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的2016年,中國美術館曾主辦了“只研朱墨作春山”的專題展,介紹了魯迅與美術,使廣大觀眾更為全面地了解了作為思想家、文學家的魯迅在藝術方面的修養(yǎng)。魯迅先生的書法、金石、繪畫和設計不僅別出心裁,且在其富有意趣的書籍裝幀中,涵納了深厚的古文字、圖像的修養(yǎng)。魯迅,是現(xiàn)代以來中國社會、文化中刻在人們心中永遠的精神之印。
對魯迅先生的熱愛,也使人們對其生活、家庭十分關注。最近,有一個好的機緣,即魯迅先生之孫周令飛先生代表家屬意欲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一批其父親周海嬰(1929—2011)的攝影作品。作為魯迅和許廣平獨子的周海嬰,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其攝影的藝術性、歷史性、紀實性,使他的攝影作品也有著獨特的價值。
作為工程方面專家的周海嬰和攝影是有故事的。1936年,在魯迅先生去世的第二天,天津《大公報》發(fā)表了他的遺囑。有一條是留給周海嬰的:“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碑敃r,周海嬰只有7歲。長大后,他謹遵父親遺囑:“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他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后,成為無線電專家。
周海嬰從小與照相結緣,出生100天便被父親抱去上海知名照相館拍照,潛意識里他對照相是不陌生的,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親切感。10歲時,他開始拍照,最初只是摁摁快門,14歲時正式學習攝影,從此沒有再放下相機,一頭扎進定格、結影、顯影的世界里?!把┖埒欁Α薄按蟮靥愫邸薄@是母親許廣平給他的初學攝影簿上親筆題寫的內容。
周海嬰留下的數(shù)萬張底片,既記錄了家族的私人影像,也展現(xiàn)了廣闊的社會圖景。從個人到集體,應有盡有,更有歷次政治事件的場面和細節(jié)穿插其間。可以說,在攝影中,周海嬰找到的是自己的志趣,又無意間為我們留下了凝固的瞬間、記憶的星辰。這些攝影作品,有幾個部分引起了專家和攝影愛好者濃厚的興趣:一是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生活,包括兩個方面——中產(chǎn)階級家庭和弄堂生活;二是民主人士從香港到東北解放區(qū)的照片;三是上世紀50年代北京的生活,包括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的大量照片。這些照片對中國現(xiàn)代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在近70年時間里,周海嬰從來沒有發(fā)表過攝影作品。直到2008年,當過攝影記者的長子周令飛幫助父親整理底片并籌辦攝影展,當作送給父親80歲生日的禮物。周海嬰還一直擔心這些照片拿不出手,給魯迅丟臉。他說不知道這些照片有無價值,是否值得拿出來給大家看。事實上,他的照片一經(jīng)展出,便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反響,備受好評,為大眾所關注。
今年是周海嬰先生誕辰90周年。為此,我們舉辦周海嬰先生攝影展。展覽精選了周海嬰先生70年攝影藝術生涯中各時期代表作品百余件,全面呈現(xiàn)了他的審美和情懷,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和認知。這將是一次藝術的巡禮,也是一場人生的禮贊。
此次“記憶星塵——紀念周海嬰誕辰九十周年攝影藝術展”也是2019年度“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之一。周海嬰先生家屬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了一批周海嬰攝影及文獻,呈現(xiàn)了他在不同時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特點和成就。這些過往的圖像、生活的印痕、攝影者生命與心靈的記錄,將補充文字書寫的歷史。它們保存在中國美術館,也成為美的、永恒的記憶!
(本文摘編自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為“記憶星塵——紀念周海嬰誕辰九十周年攝影藝術展”所作展序,標題為編者所加)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31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