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構建新型的思政課堂言說生態(tài)

    發(fā)布時間:2019-10-24 作者:田良臣 朱慶葆 來源:中國教育報

        思政課教學涉及知識獲得、心理體驗、價值澄清和信仰確立等不同環(huán)節(jié),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展開和推進都有賴于師生間的對話交流    

    課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展開的一種特殊的言語活動。高校思政課堂的目標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深層互動,引導學習者確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習者后續(xù)人生發(fā)展夯實思想政治根基。思政課與一般的學科課程有著重要的區(qū)別,它主要是在學習者已有人生經(jīng)驗的基礎上,澄清、確立價值觀念與人生信仰。思政課教學涉及知識獲得、心理體驗、價值澄清和信仰確立等不同環(huán)節(jié),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展開和推進都有賴于師生間的對話交流。思政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中的言說方式及其選擇與運用。我們應關注師生互動,構建新型的課堂言說生態(tài)。

        訓導型言說

        言說者對傾聽者進行教誨、開導

    訓導作為一種言說方式,主要是指在言說過程中,言說者對傾聽者的教誨、開導。言說者常以權威,甚至真理擁有者的身份出現(xiàn),并對傾聽者進行說教。這是一種莊重的、正式的、居高臨下的特殊言說,其先在的言說秩序、言說主題,決定了言說與傾聽之間的主從關系。這類言說的最大特點是,言說主題、言說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等都是事先約定的,言說雙方進入語境的前提是默認這種話語秩序。尤其對于傾聽者來說,是以承認言說者的權威、信奉言說主題并保持虔敬心態(tài)為基礎的。類似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會置身訓導型的言說場域中。比如,在家庭生活中,父輩、祖輩在晚輩遭遇重要人生問題的時候,常常會進行訓導式言說。父輩、祖輩對晚輩心懷愛意,對晚輩遭遇的問題有基于自身人生經(jīng)驗的洞見,言說雙方因為血脈親情,建立了彼此信賴和身份認同,整個言說是情理交融的。

    在高校思政課堂中,人們也常見這種訓導型的言說方式。講述者有意無意地將自己定位為某種權威,以訓導的方式對傾聽者進行告誡或者訓導。但這類課堂大多是沉悶的,缺乏言說雙方的真誠互動,更少有課程所期待的意義生成。究其原因在于:首先,言說者對言說主題的把握缺乏權威性,無論是對理論的理解與內化,還是言說者自身對言說主題的信奉程度,都難以達到真正訓導者的高度、境界。言說者對經(jīng)典的意義解讀,與有境界的洞明相去甚遠。其次,言說者的身份沒有贏得傾聽者的認同,更不要說是尊崇、敬仰了。再其次,言說者教師對了解眾多傾聽者學生及其生活世界與認知期待有一定困難。事實上,不少教師缺乏對學生認知與經(jīng)驗的足夠關注。這就導致了言說雙方的距離以及由此造成的相互排斥。最后,在不少思政課堂中,講述主題、言說者的修養(yǎng)、傾聽者的經(jīng)驗世界三者之間缺乏應有的邏輯關聯(lián)、心理契合。由此導致了講述的生硬、傾聽的困難,課堂中缺乏活力與生機。言說者、傾聽者在課堂中少有彼此的開放與敞亮,嚴格意義上的學習難有實質性發(fā)生。

        分享型言說

        有助于言說雙方有效達成共識

    分享型言說方式,主要是指言說者將自己對言說主題的體認、加工以及負載其中的生命經(jīng)驗等呈現(xiàn)出來,與傾聽者共同分享。也即言說者將自己對言說主題在知情意行諸方面?zhèn)€性化生成的過程與樣態(tài)生動、鮮活地敞亮給傾聽者,以此贏得傾聽者的回應與認同。

    分享型言說方式一般具有如下特性:一是言說者沒有居高臨下的身份預設,而是將自己置于與傾聽者平等的地位。二是將言說主題以傾聽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xiàn),并努力契合傾聽者的認知邏輯與經(jīng)驗世界。三是營造一種言說雙方能夠進入和接納的言語氛圍,此時的言說更接近一種傾訴。四是言說者盡量將思維加工的過程展開,注重論點與論據(jù)的適切、匹配。言說者不輕易下結論,而是邀請傾聽者調動智慧資源參與認知加工,體會、感受結論形成的過程,增強彼此理解。

    分享中的特殊加工與言說姿態(tài),有助于言說雙方有效達成共識。值得警惕的是,在分享的時候,言說者的價值澄清要具有充分的論證,不僅論點與論據(jù)匹配、契合,而且其間富有情緒情感。不僅言說者自己情動于中、堅信不疑,更要讓傾聽者感受到言說主題的真實可信、情理交融。否則,言說就會失去說服力,進而喪失分享本有的話語力量。分享過程中,言說雙方不僅增長了見識,更重要的是,傾聽者獲得了移情理解、同理心等與人溝通的技巧、智慧。言說雙方的認同和接納,讓言說雙方獲得分享中的愉悅體驗,由此為后續(xù)的進一步互動交流奠定了基礎。分享是一種生活智慧,一種人生境界。當然,分享本身也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與人分享的能力、品格,是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素養(yǎng)。

    高校思政課堂中,分享型言說是較為常見的。言說者大多是在理論研究、人生積淀、言語能力、課程開發(fā)等方面有著豐厚積累和扎實儲備的卓越教師。從信奉的角度來看,言說者不僅真懂、真信,而且也能激發(fā)傾聽者的認知渴望,進而初步形成對思政課內容的接受、認同。

    分享型言說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言說者要構建與傾聽者的平等關系,建立基本的相互信賴。言說者首先要打開自己,將自己敞亮給傾聽者。其次,要在課程內容、講述者的理解與詮釋、傾聽者的生活經(jīng)驗之間建立邏輯聯(lián)系,使話語具有感染人、吸引人的力量。再其次,言說者不是簡單告知傾聽者結論、答案,而是要將內隱的思維加工,有效外化為傾聽者能夠切實感知的思維過程,讓傾聽者自然而然地進入課堂講述的語境。最后,分享不是簡單說理,而是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使分享成為言說雙方的愉悅精神體驗,并對新的分享真誠期待。

        對話型言說

        學習是一種意義生成過程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是一種對話。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習者帶著各自的原有認知與經(jīng)驗參與課堂活動,通過有效的言語互動達成視域融合。對話者認知方式與經(jīng)驗世界的重合度越高,對話越深入,言說雙方達成共識的幾率與覆蓋面也就越高。學習是一種意義的生成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意義的建構者,學習者是帶著既有經(jīng)驗與認知期待走進教室的。

    當然,對話是有條件的。第一,對話雙方要有相似的認知心向和生活經(jīng)驗。第二,對話各方要平等、寬容,彼此信任并悅納對方。第三,對話的課堂不局限于結論的獲得,而是以問題為導向,在具體探討中彼此敞亮,既能達成共識,也允許異見存在。對話課堂中的教師,是學習的發(fā)起者、推動者,是課堂秩序的維護者,是學生成長的陪伴者。

    在日常的高校思政課堂中,真正的對話型言說方式較為少見。這大概緣于多數(shù)時候高校思政課是大班額授課,百余人甚至數(shù)百人的課堂也并不難見。更主要的是,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每個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各自都有基于人生經(jīng)驗的信念與價值判斷。試圖通過簡單的說教、訓導,改變或重建學習者以價值觀為核心的信念結構,是一件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同時,對話型言說方式對言說者教師有較高的學術修養(yǎng)和職業(yè)技能要求。根據(jù)思政課的特點、學習者的心理與認知現(xiàn)實以及民族復興大業(yè)對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養(yǎng)的期待,無疑地,對話型言說是思政課堂最佳的話語選擇。

    基于此,我們認為,從教師的角度而言,高校思政課要實現(xiàn)言說方式與言說姿態(tài)的轉變,走向對話型的言說。

    首先,作為言說者,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的學生觀、課程觀。教師要將學生視為自主發(fā)展中的獨立個體,視為意義的建構者。要相信學生的發(fā)展?jié)撃埽_信只要引導得法,他們完全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勾畫、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其次,教師是以自己為起點走向學生的。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yè)修養(yǎng),增強對對話教學理論的把握和實踐技能的磨礪。其中包括,進行課程開發(fā),將個人的生命經(jīng)驗融合進思政課程,進行個性化建構,使知情意行與思政課程有機融合,呈現(xiàn)出有溫度的言說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凸顯教學個性,用話語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人格的魅力等灌注課堂,垂范學習者。

    再其次,了解學生生活,讓思政課契合學生的心理實際。構建相宜的問題情境,確保學生身心在場地參與學習。設計具有嵌入性和延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積累和已有經(jīng)驗,嘗試問題解決,由此深化學生的認知,促進信仰的確立。這里的了解學生,不是站在成人立場,想當然地對學生生活境遇、認知結構、學習需求、人生困惑等作簡單推演,而是走進年輕人的生活,站在年輕人的立場,用年輕人的邏輯感受、理解和參與思政課的學習。

    最后,加強教學美學研究,提高思政課堂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在對話過程中引導學習者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會傾聽;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認識他人,也發(fā)現(xiàn)自己。在引導學生價值澄清的同時,也使他們獲得豐富而愉悅的情緒情感體驗,讓思政課因此而鮮活、生動,具有持久的吸引力、感染力。

    上述幾種言說方式及其姿態(tài)的區(qū)分是相對的,在實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恰當選擇并運用,輔以相宜的言說姿態(tài),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切實踐行立德樹人的宗旨,做一個忠誠于黨的事業(yè)、有教育信仰、與學生一道成長的言說者。

    (田良臣系土家族,江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朱慶葆系江南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基于培訓項目的教師自我發(fā)展力研究”[BHA150076]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24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免费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潮,中文字幕高清无码18勿进,免费老熟妇牲交大全视频中文,国产一级 片内射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