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學生家長來找我,問我能不能幫忙找回孩子的幾張獲獎證書。我感到很驚訝,因為自己沒有當過班主任,也沒有拿過學生的獲獎證書。更主要的是,這名學生已經(jīng)畢業(yè)好幾個月了。
看學生家長一臉焦急的樣子,我連忙將他領進辦公室,問清楚情況。原來他的孩子在小學三到六年級時,學校每年舉辦“學生成長記錄展覽”活動,展覽學生獲獎或發(fā)表的作文、書法、繪畫等作品以及相應的獲獎證書。這些證書等材料交給班主任后,就沒了下文。以前他到學校來找過,但每次都空手而歸。最近聽說孩子所在的初中馬上也要舉行類似活動,所以他特地又來到學校。
我馬上與相關班主任聯(lián)系,她們都說有這回事,但時間長了,收存在哪里他們也不知道。我又聯(lián)系了相關部門負責人,并根據(jù)他們提供的地點一一尋找,最后終于在一間不起眼的儲藏室找到獲獎證書等材料。推開儲藏室大門時,我?guī)缀跄康煽诖?。里面的材料花花綠綠,各式各樣:獲獎證書、繪畫、書法、剪紙、泥塑作品、報刊、雜志等應有盡有,但擺放無章。
花了半天時間,我們終于找到獲獎證書。家長向我連聲道謝,捧著材料“滿載而歸”,而我的心中卻是五味雜陳。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在不少學校,未見得人人想得到,也不見得個個都能落實到行動中。在有些人看來,這些作品無論是創(chuàng)意設計還是表現(xiàn)手法,都顯得稚嫩,檔次也不高,因此對之處置便稍顯隨意。
其實,無論是誰都應明白這些獲獎證書的價值,它們凝聚著學生的汗水和智慧,向?qū)W生“借”過來時應倍加珍惜,展覽過程中小心呵護,展覽結(jié)束后盡快物歸原主,而不是束之高閣。但愿有此問題的學校能多加反思,善待學生的成長見證。
(作者系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9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